从家具到家居看三十年百姓生活变迁
发布时间:2021-02-18 18:19:54
阅读:次
来源:路由器厂家
30年的时光中,北京人装点居室的方式不断在发生变化。从添置家具靠向“公家”申请,到家具凭票、一票难求,到家具走向市场、买家具连夜排队,再到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红红火火的“展销会”时代……把北京各个时代的家居生活方式放入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宏大背景中,更显出沧海桑田的历史感。
家具靠申请一“票”也难求
“XX领导,这是我的申请表,下个月我结婚,向组织申请一张床、一套五合柜、一个吃饭桌子和4把椅子……”这句话出自上个世纪计划经济背景下的一封申请书。事件主人公递交申请后满心期待地回家等消息了,可结果是家具直到婚期到来都没等来,婚后第8个年头才等来了一张婚床。在那个年代,许多家庭的家具都是“公家”的,并非有钱就能买得到,并且那个时候的工资也并不允许人们萌生“买”家具的念头。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当时的计划经济大背景下,全北京只有前门、西单、西四、东四等屈指可数的家具店,人们买家具要排长队甚至提前一天晚上就赶去排队,家具成了“落地光”的抢手货。到了七十年代中期,家具开始凭票供应了,对于七十年代中期以后结婚的北京市民来说,找一张家具票的困难和得到一张家具票的喜悦往往都成了刻骨铭心的记忆。采访中北京某知名家居广场副总经理情深意长地说,之前曾有人同时问到几位“圈里人”自家用的家具是什么牌子,大家纷纷侃侃而谈,他的回答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在他的家里,两件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他与夫人结婚的时候凭票购买的天坛家具仍然用到今天。与红木家具不同,二十多年过去了,这两件“紧俏”天坛家具的升值空间未见得有多大,但是作为一个时代的记忆,两件老掉牙的家具便具有了不可替代的意义。
相关阅读